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历史的一点暗示

    自具足,本自清净”,应该可以推导出什么是方法; 另外也似乎可以以此做为检验实修效果的标准之一。 许多人对于“清净”理解有误差,有的以为六识不出门是清净,其实是空;实际上,比如眼见洁净的玻璃和眼见... 1.从达磨至慧能,为何是六祖师? 《信心铭》:欲取一乘,勿恶六尘。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卷五中有经文:“阿难!汝欲识知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生死结根,唯汝六根更他物。汝复欲知无上菩提,令汝速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3076648.html
  • 陈兵答:如何正确地看待欲望?

    欲望,通常指驱使人想望、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。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,欲望的性质可分为三种:即善、不善、(非善非恶)。善的欲望需要发扬;恶的欲望需要压抑;除此而外,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,如...rdquo;,即指贪欲。贪欲之中,性爱方面的贪欲,尤为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。《圆觉经》卷一:“一切众生,从始际,由有种种恩爱贪欲,故有轮回。若诸世界一切种性,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,皆因淫欲而...

    陈兵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50680404.html
  • 我身有无

    【衍义】人生和世界的形成都是由于一念无明,妄起分别。于是循业随心,现作色身和环绕这个色身的世界。既有色身,于是那了别觉知之识,愈起妄执,认色身为我。由于执着妄我,就造作善、恶、(不善不恶为)等业。终于沉迷愈甚,促成生老病死轮回六道等苦,以至难以解脱了。小乘声闻法,认为根身器界等都是因缘和合,偶尔幻成。因此,于中不起爱憎分别,而断除烦恼,其极果位为罗汉。大乘则视因缘和合也是方便戏论,但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422716589.html
  • 散体《唯识三十颂》

    3.阿赖耶识的执受、处所、了别是不可知的,常与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应。   4.于此是舍受,它是。触等也是这样,如瀑流一样转动。   5.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舍。称为末那的识,依靠阿赖耶识而转,又缘阿赖耶识。   6.与四烦恼俱,即我见、我痴、我慢、我爱,常是有覆。   7.随所生所系,及余触等俱,阿罗汉没有它,灭尽定也没有,出世道也没有。   8.以上是第二变,然后是第三变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2841317.html
  • 永嘉禅法

    「寂寂」、「惺惺」的感觉   「忘缘之后寂寂,灵知之性历历。昏昧昭昭,契真本空的的。惺惺寂寂是,寂寂非;寂寂惺惺是,乱想惺惺非。」   永嘉禅法的“看念头”,其实就是“止观”的操作,只不过...念外境善恶等事;惺惺,谓不生昏住等相……以寂寂治缘虑,以惺惺治昏住……寂寂久生昏住,惺惺久生缘虑……寂寂破乱想,惺惺治。寂寂生,惺惺生乱想。寂寂虽能治乱想,而复还生;惺惺虽能治,而复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547856.html
  • 心不相应行法

    依欲界身,无漏法现起,皆是现行成就。如《瑜伽师地论》五十二卷说:“若现在诸法自相现前转,名现行成就。”《对法论》第五说:“诸蕴界处法,随所现前,若善、若不善、若,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。”  应该知道,种子...五十二卷中约界、趣、生、种类、分位、体性、容色、形貌、音声等建立同分。  (4)异生性:异生是凡夫的异名,异生性即凡夫性。这是依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说,即在不善、的分别二障惑种上,假立异生性体,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648286.html
  • 瑜伽禅修的意义与方法

    ,心中默数数字,将心念靠在数字上,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闇。一般人的心理,通常有四种病态:妄想、昏沉、无聊、。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:  §第一、妄想:即是心念纷杂,善念、恶念,念念迁流,攀缘不止,... §第四、:即禅宗所谓「落入无事夹缝中」。有两种:  (一)空亡,即静坐时,于清净、轻安之境界,心生贪着。禅宗所云「死水里面不藏龙」,此种境界如死水,难以产生悟境,故不可执着此种空洞忘机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053536.html
  • 人无我法无我与止观的实践

    中,以其能藏,是为果,又称异熟识。   2. 此藏又隐藏于诸法,而为因,是为所藏,又称种子识。   3. 诸有情于此识中取“我相”,是为执藏。   从果看阿赖耶识是异熟故而是,从因看阿赖耶识有污染意,是有覆,阿赖耶识的三相又可说为因相,果相,自相(总体相)。从依他性看,阿赖耶识的记性,不妨净识的存在,以其记性,是没有起善意的积极性,只是不妨净识的存在而已。而造成起悟之因是经由依他性...

    王文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85360747.html
  • 贪欲是恶,除贪即善

    行为、语言、思想观念的价值分为善、恶和(非善非恶)三性。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实际利益的行为、语言、思想是善,发扬慈悲心、饶益众生为善;反之,违理违法,损害自身和他人利益的行为、语言、思想都为恶。   逐利本身没有错,可以说是,称不上善与恶。若金融机构能够谨记初衷,遵行经济规律,既帮助美国穷人住上房子,又从中获取适当利润,从世间层面而言,这是一件好事,给自身和他人带来此世的实际利益。但是一味...

    金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5283226.html
  • 法界无尽缘起在缘起论中占有最高位

    然轮回的主体亦不外乎此赖耶识.因是善恶,果是的异熟识.有异于因的善恶,而成熟的果体 ,故名为异熟.盖若不因过去世善恶的惑业,焉能招致今世的苦报?像那记业,其势力弱者,决不能招致今世的果报,这是显然的.如此说来,前世中的善恶二业,熏增赖耶识中的善恶的业种子.由于其强烈的力量而激发赖耶的自体的种子,由此感招今世中的的心身的赖耶识的果报.因此之故,前世中的赖耶自体的种子和今世中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74355837.html